已收录5421道考试试题

最后更新:2025-07-26

”“ 搜索结果

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5421

秒杀技巧--代入排除法。注:数量关系题少难度大,一般有很少几个题简单计算或用秒杀法即可解决。但耗时,建议考生只需掌握简单好拿分的题型,如非学霸,数量不必每个题都做。 例题1:一家三口,妈妈比儿子大 26 岁,爸爸比儿子大 33 岁。1995 年,一家三口的年龄之和为 62。那么,2018 年儿子、妈妈和爸爸的年龄分别是( )。
年龄问题,想到代入排除。出现“分别”,想到代入排除。看能不能优先排除。问三个人的年龄关系,在年龄问题中,两个人的年龄差永远不变。“妈妈比儿子大 26 岁”,看 A 项:23+26=49,不是 51,排除 A 项。B、C、D项都符合。“爸爸比儿子大 33 岁”,验证其余选项,只有 B 项符合。也可以看父母都将孩子做参照,想到父母之间差 33-26=7 岁,看选项后两个数,排除 C、D 项,只有 B 项符合。 【注意】1.年龄问题是很常见的考法。2.先用年龄差不变去排除。 【排除法讲解】用于年龄、余数(某个数除几余几)、不定方程(题目中未知数比较多,但是方程比较少。比如 x+2y=c,方程只有一个,未知数有两个、三个)。建议先排除几个特殊的选项,再代入就可以了。可利用奇偶性、倍数特性、尾数、大小(比如甲+乙 =100,且甲>乙,则甲>50)排除。但不是一定要排除,拿到题目看是不是这四大类题型或者选项比较特殊,或者根据某个思路能排除两项,然后再代入。 【数量必掌握】 三大方法:代入排除法、数字特性法、方程法。 六大题型:工程问题、行程问题、经济利润、高频几何问题、容斥原理、排列组合与概率。 学霸养成(其他题型):周期、最值、赋值法、线段法等。三大方法和六大题型是最重要的,其他题型不是每年都出,难度也大。查看更多
例2(代入排除法):在公司年会表演中,有甲、乙、丙、丁四个部门的员工参演。已知甲、乙两部门共有 16 名员工参演,乙、丙两部门共有 20 名员工参演, 丙、丁两部门共有 34 名员工参演。且各部门参演人数从少到多的顺序为:甲< 乙<丙<丁。由此可知,丁部门有多少人参演?( )
先排除再代入,问丁,找与丁有关的条件,知道丁和丙的和,丁+丙=34,且丁>丙,则丁 >34/2=17,小于或等于 17 的选项都是错的,排除 A 项。代入 B 项:丁=20,则丙=34-20=14,乙=20-14=6,甲=16-6=10,“甲<乙<丙<丁”,都是整数,看顺序,甲>乙,与题干甲乙的顺序矛盾,排除。代入 C 项:丁=23,丙=11,乙=9, 甲=7,满足所有条件。当选。 【扩展】如果求最大的数是多少,或者求某个数最大可能是多少,这两种考法,建议从大的选项开始代入。第一种问法,不一定选大的答案,但从经验看,答案通常是偏大的两个数中的一个。第二种问法,必须是最大的,问最大可能是多少, 这种情况通常有 2 个正确答案。比如问最大的,如果答案 200 和 400 都符合,如果先代入了 200 符合,答案就选错了,一定要从大往小去代入。两种情况逻辑不同,但是代入的顺序是一样的。查看更多
例3(余数问题代入排除法):某电商网站推出免息分期购物活动,购买某件商品的消费者第一个月只用支付总金额的一半加 10 元,第二个月支付剩余金额的一半加 20 元,第三个月支付剩余金额的一半加 30 元,第四个月付清剩余未支付的 10 元。问这件商品的价格为多少元?( )
余数问题。考虑题目一直在强调是余下的部分多一点,类似余数问题,不一定非要是除几余几,比如:每次取 1/3 多 5 元,取1/4 少 2 元,这种表述也可以,将零头看作余数,是余数型问题,考虑代入排除法。 总金额的一半,说明总金额是偶数,选项都是偶数,不能排除,代入 A 项, 400 元,第一个月付 210,还剩 190,第二个月付 115,还剩 75,第三个月付 75/2, 出现小数,则第四个月不可能是 10 元,A 项错误;代入 B 项:410 元,第一个月付 215,还剩 195,第二个月付 195 的一半会出现小数,最后也不可能是 10 元, B 项错误。因此总结规律:出现小数结果就不可能是 10 元。代入 C 项:420 元, 第一个月付 220,还剩 200,第二个月付 120,还剩 80,第三个月付 70,还剩 10, 正确,当选。 方法二:流程式的代入问题(第一步→第二步→第三步),得到结果与 10比较,可以居中代入,比如代 C 项,如果结果正好是 10,说明 C 正确,如果不是,比如是 11,说明 C 项最后结果比条件多,C 项代大了,要找比 C 项更小的, D 项比 C 项还要大,就更不符合了。如果代 C 项是 9,说明 C 项代小了,则答案只能是 D 项。即居中代入后如果偏大,排除更大的选项;代入偏小,则排除更小的选项。选 C 【注意】1.未支付的 10 元是整数,则前面的每次支付一定都是整数。2.代入排除最多代三项。 3. 流程式的代入题,答案往往是选居中的选项,不是最大最小的,因此居中代入实际效果会更好。比如代入的是 B 项,发现 B 项结果小于正确答案,则同时可以排除 A 项,再代入 C 项即得答案。 4. 居中代入只要代 1~2 项即得答案。查看更多
例4(奇偶倍数特性排除法)共 50 题,答对得 3 分,答错倒扣 1 分,共得 82 分,问答对的题和答错的题相差多少道?
(数字特性)中学可能会设答对为 x,答错为 y,或者答对为 x,答错为 50-x,再列方程解题。但是行测的思维是:已知 a+b=50,求 a-b,已知两数之和,求两数之差,和差同性,结果一定是偶数,只有 A 项符合。如果答案有两个是偶数, 就代入一项。不可能四个都是偶数,行测不会这么考。【选 A】 【方法技巧精讲】奇偶特性: 1.加减法: (1) 奇数+奇数=偶数; 奇数-奇数=偶数; 偶数+偶数=偶数; 偶数-偶数=偶数; 奇数+偶数=奇数; 奇数-偶数=奇数; 偶数+奇数=奇数; 偶数-奇数=奇数。 (2) 结论:观察发现每一行的两个算式,两个数是一样的,但是中间的符号不一样。a+b 与 a-b 的奇偶性相同,因此得出:和差同性。只需记住这个结论即可。(3)乘法结论:同理,也可得出在乘法中,一偶则偶,全奇为奇。帮助记忆:将偶数想象为“ 偶病毒”,乘法中,只要有一个偶数,整个乘法就是偶数。除法不考虑奇偶性,因为会有除不尽的问题,可以将除法转化为乘法再考虑奇偶性。注意(做题经验技巧):逢质必 2。即出题老师每逢考质数(素数)的时候,很可能考其中比较特殊的偶质数 2。所以可以2为代入值。查看更多
例5(奇偶性排除法)母亲现在的年龄个位数跟十位数对调再减 10 岁就是儿子的年龄,再过 3 年母亲的年龄就是儿子年龄的 2 倍,则母亲现在的年龄是( )。
(奇偶性可快速排除) “再过 3 年母亲的年龄就是儿子年龄的 2 倍”,出现 2 倍,是偶数倍,则母亲的年龄是偶数,问母亲的年龄,可以用奇偶性排除。注意这个偶数是母亲过 3 年后的年龄,母亲现在的年龄是偶数-3=奇数,答案是奇数,可以排除 B、D 项,剩下 A、C 项,剩二代一,代小的 C 项 43(数字越小越好,比较好做),对调后是 34,减 10 是 24,再过三年母亲是 46,孩子是 27,46 不是 27 的两倍,C 项错误,则答案是 A 项。【选 A】查看更多
例6(奇偶性排除)某出版社新招了 10 名英文、法文和日文方向的外文编辑, 其中既会英文又会日文的小李是唯一掌握一种以上外语的人。在这 10 人中,会法文的比会英文的多 4 人,是会日文人数的两倍。问只会英文的有几人?( )
奇偶性问题,喜欢从偶数倍去着手考虑。往往喜欢在最后的关键问题中加一点陷阱,现在的出题老师不再直白的考查奇偶性,会将答案+1 或-1,再考查大家。 本题中“小李是唯一掌握一种以上外语的人”,说明其他人都只会一种。法-英=4,“是会日文人数的两倍”,出现“两倍”,法=2*日,则法是偶数,问的是英,偶数-4=偶数,因此英是偶数。注意问的是只会英文,英文包含只会英文和既会英语又会别的语言的(小李),则只会英=英-小李=偶数-1=奇数,排除 A、B 项。还剩 C、D 项,剩二代一,代入好算的 D 项,只会英是 1 人,会英是2 人,法文是 6 人,日文是 3 人,2+6+3=11,这里小李算了两遍,英文和日文都算了,则总人数是 10 人,符合所有条件。这里如果先代 C 项,总人数是 16 人是不可能的,就算小李重复了也不可能多出 6 个人,排除 C 项。【选 D】查看更多
例7(倍数特性)某公司研发出了一款新产品,当每件新产品的售价为 3000 元时,恰好能售出 15 万件。若新产品的售价每增加 200 元时,就要少售出 1 万件。如果该公司仅售出 12 万件新产品,那么该公司新产品的销售总额为( )。
【解析】销售总额=单件*销售件数,题目已知销售 12 万件,所以只需求出单价即可;本题虽然选项是小数,但单位是“亿元”,若将选项单位化成“万元”时,选项就都是整数了。因为销售件数是 12 万件,所以最终的销售额应是12 的倍数;将12因式分解,12=3*4,一个数是12的倍数就应该是 3 的倍数;若一个数是 3 的倍数,则这个数各位数之和是 3 的倍数;由此根据 3 的倍数,可以排除 A、B、C 项,对应 D 项。【选 D】 【倍数知识点扩展】1. 整除基础知识:若 A=B*C(B、C 均为整数,即三个数都是整数),则: (1)A 能被 B 或 C 整除 (2)B 和 C 均是 A 的约数。约数考试比较少,重点是(1)。能被 18 整除的,可以看作能被 2 和 9 都整除的数,因为 2 和 9 的公倍数是 18。9 的倍数是各位之和相加是 9 的倍数。但不能看作 3*6,因为3 和 6 的最小公倍数不是 18,是 6,能被 3 整除又能被 6 整除,只能说是 6 的倍数,比如 12。查看更多
例8(倍数特性之余数型)两箱同样多的蛋黄派分别分发给两队志愿者做早餐,分给甲队每人 6 块缺 8 块,分给乙队每人 7 块剩 6 块,已知甲队比乙队多 6 人,则一箱蛋黄派有( )块。
【解析】根据“分给甲队每人 6 块缺 8 块”,说明蛋黄派总数+8 应是 6的倍数,因式分解 6=2*3,若一个数是 6 的倍数,则这个数既是 2 的倍数、也是 3 的倍数;四个选项都是偶数,无法通过 2 的倍数进行排除,但通过蛋黄派总数 +8 是 3 的倍数,可以排除 A、C、D 项,对应 B 项。【选 B】 【注意】1.当遇到题目中第一句话就可以解出题目,就不要继续读题了。2.根据“分给乙队每人 7 块剩 6 块”,则蛋黄派总数-6 是 7 的倍数,也只有 B 项满足条件。 【知识点】余数型倍数特性: 1.若答案=ax±b,则答案∓b 能被 a 整除(a、x 均为整数)。例:若( )=12N+7,则应验证( )-7 是否是 12 的倍数。 2.“多退少补”,举例如下: (1) 一堆苹果分给每人 10 个,剩余 3 个。 答:设人数为 x,则苹果数=10x+3,苹果数多了,应该退掉,说明苹果数-3 应为 10 的倍数。若选项中有 83,则很可能当选。 (2) 一堆苹果分给每人 10 个,还缺 3 个。查看更多
例9(余数型强化)某地举办铁人三项比赛,全程为 51.5 千米,游泳、自行车、长跑的路程之比为 3:80:20。小陈在这三个项目花费的时间之比为 3:8: 4,比赛中他长跑的平均速度是 15 千米/小时,且两次换项共耗时 4 分钟,那么他完成比赛共耗时多少?( )
题目问比赛的耗时,若用常规思路求解,可能会想到行程问题,但这样求解会比较复杂;发现整个比赛的耗时实际分为两部分,一部分为换 项所用的时间 4 分钟,另一部分为正常各项目花费的时间;根据“小陈在这三个项目花费的时间之比为 3:8:4”,设小陈各项目花费的时间分别为 3x、8x、4x,则总共耗费的时间=三个项目耗时的和+换项耗时=3x+8x+4x+4=15x+4,即总时间= (15x+4)分钟,所以总时间-4 分钟=15x 分钟,说明总时间-4 的结果应为 15 的倍数,选项中只有 2 小时 34 分钟-4 分钟=154 分钟-4 分钟=150 分钟,150 是 15 的倍数,对应 C 项。【选 C】 【注意】可能有的同学认为本题中所设 x 不一定为整数,但本题考场上可以直接选 C 项,因为当看到“小陈在这三个项目花费的时间之比为 3:8:4”时, 此时结果是整数的概率很大;若实在不放心,可以将 C 项代入题目中进行验证。 【知识点】1.倍数特性具体分三类: (1) 基础型:( )=ax。 (2) 余数型:( )=ax+b。 (3) 比例型:( )/y=a/b。 2.比例型知识点扩展: (1)例:男/女=3/5。说明: ①男生人数是 3 的倍数。 ②女生人数是 5 的倍数。 ③男女生人数之和是 8 的倍数。 ④男女生人数之差是 2 的倍数。 (2) 结论:若 A/B=m/n(m、n 互质,即 m/n 是最简分数),则: ①A 是 m 的倍数。 ②B 是 n 的倍数。 ③A+B 是 m+n 的倍数。 (3) 比例的常见形式: ①男生是女生的 3/5(分数),男/女=3/5。 ②男生与女生之比 3:5(比例),男/女=3/5。 ③男生是女生的 60%,男/女=60%=60/100=3/5。 ④男生是女生的 0.6 倍(倍数),男/女=0.6/1=6/10=3/5。 ④A-B 是 m-n 的倍数。 (3) 比例的常见形式: ①男生是女生的 3/5(分数),男/女=3/5。 ②男生与女生之比 3:5(比例),男/女=3/5。查看更多
例10(倍数特性强化计算量) 甲乙两个班各有 30 多名学生,甲班男女生比为 5:6,乙班男女生比为 5:4,问甲、乙两班男生总数比女生总数( )。
“30 多名学生”指的是 31~39 名学生。根据“甲班男女生比为 5:6”,说明甲班男女生人数之和应为 11 的倍数,在 31~39 中,只有 33 是 11 的倍数,即甲班有 33 人,甲班男生占 5 份、女生占 6 份,共 11 份对应 33 人, 则每份为 3 人,所以甲班男生人数=5*3 人,甲班女生人数=6*3 人;根据“乙班男女生比为 5:4”,说明乙班男女生人数之和应为 9 的倍数,在 31~39 中,只有 36 是 9 的倍数,乙班男生占 5 份、女生占 4 份,共 9 份对应 36 人,则每份为 4 人,所以乙班男生人数=5*4 人,甲班女生人数=4*4 人。所以两班男生总数=5*3+5*4=35 人,女生总数=6*3+4*4=34 人,即男生总人数比女生总人数多 1 人, 对应 A 项。【选 A】 本题除了思维上的难度外,还有一定的计算量。查看更多